湿地守护出实招 生态美景入画来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赤峰市高度重视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项目落地、深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全市湿地资源得到有效守护,生态功能持续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制度保障筑牢根基 分级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湿地保护,规划先行。2023年5月,赤峰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赤峰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充分发挥湿地功能出发,对全市湿地资源进行科学布局,明确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与治理的具体路径,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资金支持是湿地保护的重要保障。2023年至2025年,市级财政资金共计安排湿地保护资金494万元,用于开展盟市重要湿地本底调查、动态监测以及科学研究,为湿地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注入“强心剂”。同时,赤峰市将湿地保护纳入林草长制重点工作范畴,进一步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地见效。

在分级管理体系构建上成效显著。近年来,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巴林左旗乌力吉沐沦河陆续列入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自治区重要湿地2处、盟市重要湿地4处、小微湿地15处,分级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湿地保护“一张网”越织越密。
巡护监测双管齐下 湿地生态安全持续护航
为守护湿地生态安全,全市组织各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盟市重要湿地及小微湿地管理单位,依据职能职责开展常态化监督保护工作。各管理单位明确专人负责湿地巡护,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与巡护制度,规范聘用管护人员,详细记录巡护日志及台账,对破坏湿地的行为及时制止并上报,切实筑牢湿地生态“防护墙”。

同时,将湿地巡护与野生动物特别是候鸟迁徙期保护一体推进,依托10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26个市级监测点,在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同时,开展湿地保护、巡护工作,监测人员在候鸟迁徙期每天对监测区域进行监测巡护、记录水禽种类、数量,全市基本形成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为湿地生态安全增添“双重保障”。
宣传培训同步发力 湿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为提升湿地保护工作水平与公众参与度,赤峰市林草局充分利用市级财政湿地保护资金,近两年来组织各旗县区开展湿地法律法规和修复技术培训。通过专业培训,不仅增强了湿地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责任意识,更让大家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湿地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为全市湿地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在公众宣传方面,赤峰市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举办科普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导更多人主动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中来,如今“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修复项目落地见效 湿地生态功能稳步恢复
“十四五”以来,赤峰市积极组织指导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修复工作,结合中央及自治区级保护资金,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让退化湿地逐步焕发生机。
作为全市首个自治区级重要湿地,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修复工作备受关注。近几年,持续对达里诺尔湖周边部分退水地段开展盐碱地治理,通过植被恢复措施,有效修复湖边退化湿地,成效显著。同时,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工作人员全面掌握了达里诺尔自治区重要湿地的基本情况,充实了湿地调查监测和宣传设施设备,完善了科普宣教场馆的布设陈列,不仅为达里诺尔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更显著提升了湿地保护和科研宣教能力。

2023年列入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的巴林左旗乌力吉沐沦河,同样在生态修复中交出亮眼答卷。在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人员结合湿地公园特点与现状,科学规划修复方案,有序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如今,该区域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西辽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目前,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已顺利通过自治区林草局和国家林草局验收,未来将充分发挥水源涵养、缓解洪峰、承载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赤峰市将继续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和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不断巩固现有成果,探索创新保护模式,让湿地成为城市生态发展的“绿色名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赤峰贡献更大力量。